本網訊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蒙古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成員、我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王陽科研團隊在生態與環境科學領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Water-use strategies and functional traits explain divergent linkages i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change”(中科院一區TOP)。此前,王陽科研團隊已在荒漠生態領域發表中科院一區高水平論文4篇。
土壤呼吸是陸地生態系統與大氣之間碳交換的第二大通量組分,研究其特征、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關鍵驅動因素是關系到我國“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科學命題。土壤水分是干旱生態系統中土壤呼吸和生態系統功能的關鍵限制因素。因此,揭示土壤呼吸在不同降水條件下的響應機制及影響因素,能夠提高氣候變化對荒漠生態系統碳循環潛在影響的認識。針對這一問題,該科研團隊通過對兩種共存荒漠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功能性狀和生理過程(光合作用、蒸騰作用、葉片水勢、氣孔導度和土壤呼吸)的研究,發現深根系植物對環境水分虧缺具有更強的耐受能力,并可能在更干燥的氣候條件下廣泛擴張。該研究揭示了荒漠植物在降水變化下的生理響應機制,對于理解荒漠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8969723068651

王陽簡介

王陽,中共黨員,碩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主持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等,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Geoderma”“Soil & tillage research”“Cate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圖文:科技處(社會科學處)、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