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日,科學技術史研究院段海龍的專著《京綏鐵路工程史》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京綏鐵路工程史》一書,在分析文獻史料的基礎上,結合田野調查,運用技術史、經濟史與工業考古等研究方法,系統梳理了京綏鐵路的建設與發展歷程。從規劃與勘測設計、鋪設施工,隧道、橋梁、站房、水塔、機長的建造,車輛、電報、電話、電燈的使用等多個方面,揭示了鐵路工程技術的內涵與價值,同時對技術人才的培養與培訓、工程學術研究、工程管理、鐵路運營及鐵路的社會影響與作用等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書還從工業遺產保護視角考察了京綏鐵路遺存,介紹了不同時期站房建筑風格及其工業遺產價值和文物價值,深刻闡釋了京張鐵路在鐵路工程史上的意義以及京綏鐵路與社會變遷的密切聯系。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張柏春在為本書作的序中說:“(本書作者)闡釋了京綏鐵路建設中的重要技術,提出了新的學術見解,為以往的研究做了補白。這項工作有助于人們理解近代技術的轉移和本土化、技術在工業化進程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中國怎樣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馮立昇在為本書作的序中說:“(本書)探討了京張鐵路在鐵路工程史上的意義和京綏鐵路與社會變遷的密切聯系,公正、客觀地評價了以詹天佑為代表的中國早期鐵路工程師與建設者在鐵路建設中的重要貢獻和作用,指出京張鐵路是鐵路筑路技術在中國首次實現本土化的標志。”
段海龍,2003年起在我校學習科學技術史專業,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2008年攻讀科學技術史博士學位,2011年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主持國家社科項目2項,目前在《歷史檔案》《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科學史研究》《中國科技史雜志》《科學文化評論》《內蒙古社會科學》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篇,2014年出版的專著《張綏鐵路史(1909-1937)》獲“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京綏鐵路工程史》是段海龍在博士學位論文《京綏鐵路研究(1905-1937)》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京綏鐵路研究(1905-1937)》被評為2013年度“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經過八年的補充和完善,《京綏鐵路工程史》相對于《京綏鐵路研究(1905-1937)》有了更大的拓展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