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8月,我校李龍教授的學術研究成果《教育技術學論綱—教育技術的前世、今生和未來》,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一、《教育技術學論綱—教育技術的前世、今生和未來》內容簡介
李龍教授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電化教育工作,是新中國電化教育事業發展壯大全過程的參與者和見證人。《教育技術學論綱》一書是他參與新中國電化教育工作60多年(其中包括學科建設30多年)所得經驗、教訓和研究成果的總結,重點闡述了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及學科建設中的理論問題。
《教育技術學論綱》全書分三編:在第一編“教育技術的前世”中,介紹我國古代思想家對教育和技術的論述,漢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討論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對教育的影響;同時介紹了西方近代教育、科技對中國教育的影響。第二篇“教育技術的今生”重點回顧了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構建了既有中國特色又和世界發展相融合的教育技術學科理論框架和知識體系,提出了“雙重定位、多元發展”的專業建設思路。第三篇“教育技術的未來”則展示了學科發展前景。隨著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和腦科學的發展,教育技術將從技術關懷走向人文關懷,形成新的“教育技術文化觀”,進入后教育技術時代。強調了在“文化自信,學術自覺”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發展教育技術學科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教育技術學科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存在價值,才能促進大教育學科群的建立和發展。
《教育技術學論綱》體現了李龍教授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對世界科技發展的了解。書中強調了中華民族對世界人類文明的創造和傳承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促進了世界教育的發展;同時認為我國現代教育技術學是借鑒了美國教育技術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結合我國實際發展起來的。據此提出了教育技術發展的三階段論:前教育技術階段(古代)、現代教育技術階段和后教育技術階段,對我國教育技術學科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教育技術學論綱》是教育技術理論工作者和學科建設者入門的基石,是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讀的著作,也是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有意深造和考研必讀的參考書。它還可以作為教育技術事業和教育技術產業實踐工作者了解各自的分工與發展前景,以及相關學科專業之間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
二、李龍教授簡介

李龍1940年出生于北京市,教授、正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電化教育工作,是新中國電化教育事業發展壯大全過程的參與者和見證人。
60多年來,主持創建了內蒙古師范大學電教館、電教系、教育技術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教育技術史博士培養方向,倡導并組建了“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電化教育研究會”和“北方地區高等學校電化教育學科協作組”。現任內蒙古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和中國教育技術史研究中心主任,受聘為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會顧問。
先后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教學設計”、“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開發”、“教育技術學科發展前沿”、“中國教育技術史”、“教育技術哲學”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理論(含教育技術史、教育技術哲學)、教學設計和績效技術、學習資源開發。
出版專著7部、教材12部、在教育類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0多篇。以上成果分別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一次、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兩次、自治區政府獎二等獎三次、自治區首屆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一次,以及廳局級和學校的多次獎勵。
多年來全力支持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工作,在其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國家級課題中擔任首席專家,具體負責課題研究的培訓和指導,為全國教育教學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80年獲“全國電子科學普及積極分子”稱號,1998年獲“全國電化教育優秀工作者”稱號,2011年獲我國教育技術領域最高獎項“中國教育技術事業杰出貢獻獎”。
(圖文供稿:科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