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應內蒙古農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的邀請,我校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徐寶芳教授為該院教師做了“大學課堂教學行為反思與優化”講座。徐寶芳教授認為:目前大學課堂教學行為主要問題是以記憶性教學行為主,缺乏理解性、探究性教學行為,具體表現為:教學目標上“重知識、輕方法、貧思想”,教學策略上“只管教、不管懂,由人灌到機灌”,教學程序上“教學過程代替學習過程”,教學評價上“重結果、輕過程,教學反饋缺乏策略”。
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了改善與優化大學課堂教學行為的幾點建議:第一,需強化課堂教學行為優化意識,強調要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有效的課堂教學行為;第二,掌握課堂教學環節設計技術與方法,注重課堂三大環節的設計,即導入環節、展開環節和結尾環節,其中導入環節要做到引起注意、明確目標,展開環節做到師生雙動、評價檢測,結尾環節強調內容結構、學習成功感;第三,優化教法與學法,在認知方法方面強調學科的思想與方法,在教學手段運用方面主張傳統的板書與現代多媒體教學的有機結合,要合理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避免過分依賴PPT,產生與學生交流、溝通不夠等問題,在組織方法方面恰當運用講解式教學、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等方法。總之,要多運用可以讓學生進行能動學習、體現學科特點的教與學方法;第四,要想上好每堂課,開展課程研究是保障。課程事關師生命運,課程是發展的,是需要研究的。為此大學教師要扮演好課程研究者角色,積極開展課程內容構建與教材編寫、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課程教學策略與方法和課程教學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張編寫《***課程教學指導書》是課程研究的一個重要抓手。徐寶芳教授的講座理論聯系實際,提高了教師們對大學課堂教學行為的認識,對教師們有效開展課堂教學將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贏得了教師們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