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經濟學院姜楠博士的學術著作《信用評級機構監管研究:后危機時代》由經濟日報出版社正式出版。
隨著信用經濟的到來以及資本市場的發展,信用評級機構以其媒介信息和預警風險的功能業已成為資本市場的“準監管部門”,同時信用評級也成為進入資本市場的“通行證”,信用評級機構對當代金融體系具有重要的影響。后危機時代,信用評級機構監管問題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
與歐洲和美國不同,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目前規模較小、產品服務種類單一、在國際信用評級市場影響力弱。而且,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的出現和發展一直依賴于政府對信用評級市場培育、推廣和支持。在信用評級機構監管模式上中國雖然采取“政府主導”模式,但仍然存在“多頭監管”和“無人監管”并存的問題, 信用評級機構的整體發展水平也不符合日益發展的市場多元化需求。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業內專家學者對信用評級問題進行了大量地探索和研究,中國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對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開始高度重視。統一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將成為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監管改革的主要目標。
本書從理論與實證兩個方面對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監管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分析金融危機中信用評級機構的行為特征,揭示信用評級機構、投資者、發行方與監管部門四方的博弈規律。在此基礎上,利用利差檢驗方法實證研究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質量。本書在國內學術界首次系統地探討了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監管問題,從而彌補了以往對該領域研究的空白。本書對CRAS監管改革的方向、策略和方案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對改革的原因、機理的深入分析必然會對當代信用評級機構監管理論的建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研究成果對政府部門進行信用評級機構有效監管,促進中國信用評級機構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