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文/圖 邊輯)3月28日,在我校民族學人類學高等研究院成立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學部主席團秘書長、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郝時遠應邀為全校廣大師生及首府地區部分科研院所專家、學者及師生代表作了題為“民族學人類學視角下的邊疆地區‘一帶一路’倡議研究”學術報告。
郝時遠先生首先宏觀介紹了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他指出,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內蒙古北向開放的重要通道是中蒙俄經濟走廊,這條走廊所代表的經濟文化通道,源自幾千年農耕與游牧社會的互動。他強調,內蒙古具有顯著的能夠支撐雙向開放的優勢,比如,內蒙古是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是地區GDP第一個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自治區,同時也是人均GDP第一個超過全國水平的自治區。全區城鎮化率第一個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名列全國第九位。此外,內蒙古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民族文化影響力廣泛等,均有利于內蒙古雙向開放發展。
郝時遠先生最后強調指出,中國構建“一帶一路”大棋局,目的是建設內通外聯、開放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內在的機理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贏,而不是謀求地區事務或地緣政治的主導權。沿線沿帶國家不是棋子,都是棋手。司馬遷總結先秦、秦漢歷史時說:“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從“兩個百年”的時間節點出發,“帶、路、廊、橋”建設和愿景,使西部地區、邊疆地區的發展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其發展成效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因此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邊疆地區的人文優勢是最重要的軟實力。